【#育兒筆記】149:一致性──最理想的應對姿態 (芳瑜)
上禮拜,我們和長輩吃飯,而飯後發生了一個小插曲。
Aaron完食後要求再加肉,最後卻沒有吃掉,邊吐邊玩。起初看起來是肉太大塊,咬不太動,於是我協助剪小。不過他仍然不買單,想也是吃飽了,所以我提醒幾次後便收餐。
我們家的用餐習慣是,吃完自己的份量才有飯後水果或點心。他很明白,所以下餐桌後就跑去玩了。
飯桌上,Evonne還在吃蘋果。長輩突然問Aaron要不要吃,而他正在研究手裡裝著蔬菜的袋子,果決的回答:「不用,我吃飽了。」
然而長輩可能是聽不清楚或是不以為意,瞬間將一塊蘋果遞到他面前。你們猜Aaron怎麼了?
還來不及猶豫,當然就要一口咬下去啊!人性怎麼可能經得起這樣突如其來的考驗😂(事後提醒長輩請尊重孩子的意志,也避免這樣考驗孩子。)
當我看見他即將咬下去的時候,忍不住出聲:「他說不用吃!」長輩隨即收手,我也不再多說。Aaron卻低著頭,不發一語,全身彷彿凝結了起來。
我知道他正在醞釀自己的情緒。
我輕聲喚他,請他過來讓我抱一下,但他不為所動。大概過了一分鐘,他才突然爆哭,並且狠狠地捏起手中裝著蔬菜的袋子,不停喊著:「我要壓爆它!」
果然,情緒開始湧出了⋯⋯
而這時候,我該選擇什麼樣的應對姿態呢?
─────
薩提爾將人的溝通姿態分為許多種,其中四種是「求生存的應對姿態」,分別是「指責」、「討好」、「超理智」與「打岔」。
(以下說明,部分節錄自《心教》與《安定教養學》)
#指責
🔸求生存法則
為了保護自己,便以力量捍衛自我,但也傷害了別人。
🔸語態
帶著強制性,夾雜著焦慮、憤怒的情緒。
🔸被指責對待的孩子
可能缺乏歸屬感與自我價值感,也容易產生憤怒、委屈、自責等情緒。
EX:「你明知道這餐沒有水果,提醒你,你竟然還生氣、搞破壞!」
#討好
🔸求生存法則
為了保護自己,便以委屈自己的方式求和平,表面上似乎平靜,但可能讓自己的心靈受傷了。
🔸語態
帶著焦慮,過分小心翼翼,彷彿提心吊膽似的。
🔸被討好對待的孩子
可能缺乏正確的引導而無所適從,也容易有煩躁、憤怒等情緒。
EX:「沒事,別哭了,你就吃吧!」、「都是大人的錯,不該給你的。」
#超理智
🔸求生存法則
為了控制他人,強調邏輯、喜歡引經據典,以保持自己在討論中的主導權。
🔸語態
理智的聲音,聽起來很冷靜,表情較為僵硬。
🔸被超理智對待的孩子
可能無法專注聆聽並思考,也容易有無奈、煩躁的情緒。
EX:「因為你沒有吃完正餐,所以沒有水果,這是我們的規矩。不論你怎麼哭,結果還是不會改變。」
#打岔
🔸求生存法則
為了保護自己,會設法分散注意力,以不溝通為溝通。如:改變話題、開玩笑、不回應。
🔸語態
不自然的、輕浮的、不安的、張揚的、微弱的⋯⋯
🔸被打岔對待的孩子
可能感到不被重視,問題無法解決,也容易有煩躁的情緒。
EX:「哇!你今天的衣服好漂亮喔!」、「不吃水果,吃空氣也可以呀!」
以上四種應對姿態,我們可以想想自己最常採取的是哪一種呢?如果能好好覺察,在每次進行親子對話時,或許就能更有意識的選擇最理想的姿態:「一致性」。
─────
突然爆炸的Aaron,一邊捏著袋子一邊哭喊。我再次輕聲喚他,雖然情緒仍然沸騰,但因為我的姿態是開放的,於是他就衝進我的懷裡了。
(以下運用「聽核心」對話工具)
👦🏻:「我要壓爆它!」(傾聽)
👩🏻:「你想要捏爆它啊?」(核對)我一邊輕輕地拍著他的背。
👦🏻:「我要讓它爆炸!」
👩🏻:「你現在那麼激動,是因為我剛剛阻止你吃水果,所以很生氣嗎?」(核對)
👦🏻:「我要壓爆它!」他不斷重複,可見我還沒核對到他真正的感受。
👩🏻:「還是我突然說話,讓你嚇到了呢?」(核對)
👦🏻:「我要讓它爆炸⋯⋯」雖然內容一樣,但可以聽出他的情緒稍微緩和一些。
👩🏻:「你想讓它爆炸,我知道,因為你現在心情很不好。但是這個會壓壞,我先拿起來。」
👦🏻:「⋯⋯(抽噎)」
👩🏻:「還是,你已經說了不用,水果到你面前時卻忍不住開口,所以覺得很委屈,也有點自責呢?」(核對)
👦🏻:「是⋯⋯」
👩🏻:「媽媽知道了,你很委屈。」緊緊抱著他,感受他的身體變得柔軟、哭聲變得柔和。
👩🏻:「我很欣賞你的勇敢。雖然你有點想吃水果,但知道自己不能再吃了,所以你勇敢而堅定的婉拒了。後來水果瞬間到了你的面前,讓你忍不住了,沒關係的、沒關係的。」
我用「欣賞」的眼光看待他的決定,用「接納」的態度包容他的失誤,讓他原本糾結在委屈和自責的情緒得以漸漸緩和。
👩🏻:「你還記得這個袋子是誰給你的嗎?」我拿起剛剛差點被他破壞的蔬菜。
👦🏻:「知道。」
👩🏻:「你可以覺得委屈,但不可以破壞東西。」
等孩子的情緒緩和、理智回神之後,我會再次說明規範:任何情緒都能被接納,但是不能破壞東西、傷害自己與他人。
👩🏻:「那你自己拿去歸還吧!」
然後他就收起眼淚,離開我的懷抱,將袋子還給長輩了。之後他再也沒有提起水果,開心的玩了起來。
─────
#一致性
🔸一致性的應對姿態
1️⃣沉穩的肢體、安定的語態、專注的眼神。
2️⃣真誠表達自己的感受與觀點等。
3️⃣以開放的態度詢問,進一步接納孩子的處境,並且協助孩子面對心靈的浮躁、不安與沮喪,以及面對他自己的問題。
🔸被一致性對待的孩子
心靈較容易得到寧靜,得以真誠面對問題、為自己負責。
一致性,是薩提爾認為人與人溝通時最理想的應對姿態。因為,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計較輸贏,遊走在控制或被控制的兩個極端,而是「心口合一」的真誠面對彼此。
面對孩子的爆走行為,如果當時我採取的應對姿態是「指責」,孩子可能會更加憤怒;如果是「討好」,他可能會得過且過;如果是「超理智」,他可能會顯得煩躁;如果是「打岔」,他可能學不會如何解決問題。
而當我採取了「一致性」的應對姿態,孩子便可以在一步步的核對之中,釐清、坦誠面對自己的情緒,並且在風暴過後,勇於為自己的行為負責。
─────
隔天早上,Aaron主動提起了昨晚的事。他認真告訴我,自己真的不想吃那塊蘋果。
其實,吃與不吃都沒有犯罪,事情沒那麼嚴重。只是,如果我們能試著理解他在為自己做出決定(不吃)的背後,蘊藏著 #他的觀點、#他對抗慾望的意志,以及 #他婉拒對方的勇氣,那麼我們便會更加明白,「一致性」即是最理想的、充滿愛與尊重的應對姿態。
#歡迎分享
─────
🔸延伸閱讀🔸
📌世界越快,心則慢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209149253960690/?d=n
📌讓「在情緒裡迷路的孩子」回家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211463337062615/?extid=0&d=n
📌「薩提爾式對話」日常二例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231998415009107/?extid=0&d=n
📌「聽核心」──最實用的對話工具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272765334265748/
📌停頓──讓問題跑一會兒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243054520570163/?extid=0&d=n
📌爆炸了,然後呢?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272150747660540/
📌觀點的選擇──是任性或是愛?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292824865593128/
📌當對話入口被封閉時,我能做的只有陪伴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296459771896304/